浅析检定和校准证书有效性确认

时间:2022-04-20 作者:普天同创 阅读:1966

一、检定/校准机构能力、资质的确认

        对检定/校准机构资质、能力的确认,实验室应在仪器设备送检前完成。检定/校准机构的资质、能力信息可以利用互联网、电话传真等方式获取,如计量授权证书及附件、实验室认可证书及附件等。

二、检定/校准证书确认

        检定/校准证书的确认由技术人员对照检定、校准或检测所依据的技术规范,认真核对证书中技术参数是否满足技术规范的要求。因不同的被测对象对仪器设备测量范围和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或不确定度的要求不同,需通过确认给出是否满足技术规范的确认意见,不满足的则不得用于检定、校准或检测工作。

        1.检定/校准证书基本信息的确认

        技术人员要对仪器设备实际信息与检定/校准证书上所描述信息进行核对,如: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测量范围、最大允许误差/准确度等级或不确定度、设备编号、证书编号等,确认信息是否正确、完整。

        2.仪器设备使用用途的确认

        技术人员应了解仪器设备的使用用途,如:该仪器用于被检项目/参数名称;被检项目/参数依据的技术规范名称、代号;被检项目/参数依据的技术规范对仪器设备主要计量特性的要求等。

        3.检定/校准结果的符合性确认

        检定/校准证书给出的检定/校准结果,应确认是否满足被检项目/参数所依据的技术规范要求,如:测量范围、最大允许误差/准确度等级或不确定度等,是否可以用于被检项目/参数,证书是否给出修正值等。

        (1)检定结论符合性确认

        检定是依据计量检定规程,给出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定,经检定合格的仪器设备发给检定证书。检定证书给出的检定结论能否满足被检项目/参数所依据的技术规范要求,需要进行确认,如:测量范围、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等。部分实验室,简单理解检定证书给出的合格结论,就是符合要求的,而不进行是否符合的确认,这样存在一定的质量风险。

        (2)校准结果和测量不确定度符合性确认

        ①实验室将仪器设备送校时应与检定/校准机构沟通,选择满足技术规范要求所需要的校准项目、校准点进行,以确保经校准的仪器设备符合被检项目/参数依据的技术规范要求。

        ②校准证书不判定是否合格,只给出校准结果和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

        ③校准结果和测量不确定度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确认:

        a.证书给出的示值误差不确定度U(k=2),若满足下面要求,则可不考虑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影响。证书给出的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U(k=2)与该仪器设备的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之比,小于或等于1/3,若仪器设备的示值误差在其最大允许误差限内时,判为合格,否则判为不合格。

        b.当证书给出的校准依据是计量检定规程时,由于规程对评定方法、计量标准、环境条件等已作出规定,所以当规程要求的各个检定点的示值误差不超出某一级别的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时,判为合格,否则判为不合格。不需要考虑对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影响。

        c.证书给出的校准依据是计量检定规程以外的技术规范时,如校准规范等,根据证书给出的校准结果,如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不符合a.的要求时,必须考虑下面判据:

        ●合格判据:示值误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其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与示值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U(k=2)之差时,判为合格。

        ●不合格判据:示值误差绝对值大于或等于其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与示值误差的扩展不确定度U(k=2)之和时,判为不合格。

        ●待定区:当示值误差的绝对值既不符合合格判据又不符合不合格判据时,这时不能下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即为待定区。

        当示值误差的评定处在不能做出符合性判定时,可以向校准机构提出增加测量次数和改变测量方法等措施重新校准。必要时,实验室可以通过将仪器设备送更高一级的检定/校准机构进行校准,以降低不确定度评定的不确定度U(k=2),使满足与最大允许误差绝对值之比小于或等于1:3的要求,然后对仪器设备的示值误差再重新进行评定。

        以上三种情况,技术人员应根据校准证书给出的校准依据、校准结果和测量不确定度得出一种相应的评定结果。

        4.确认结论

        仪器设备的确认结论分为合格、准用、停用。依据技术规范确认其能否满足开展被检项目/参数的要求,由技术人员签字确认,最后由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技术负责人对经确认合格的仪器设备,还应给出其复校时间间隔和下次复校时间。一般情况下,由于复校时间间隔的长短是由仪器设备使用的频繁程度、环境条件、被检项目/参数的重要性、期间核查结果等诸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自主决定复校时间间隔。为了确保仪器设备在规定的技术性能下使用,建议复校时间间隔最长不超过1年。